鄉(xiāng)土記憶系列之二
小村里的年
文化信使/周志軍 編輯/雅賢
節(jié)日農(nóng)家院
備足年貨
如今,許多年輕人都在追求新的過年方式。而我,則因父母年紀(jì)大又在農(nóng)村之故,依然愿意按照傳統(tǒng)習(xí)慣和節(jié)奏,“按時八經(jīng)”地回老家過年,按照僅存的老“規(guī)矩”品味著小村里的年味。
除夕早餐
進入臘月,小村的年味漸濃。小年的晚上,我趕回家里,酒足飯飽后,坐在炕上用秫秸扎制了一匹“駿馬”,在稀稀落落的鞭炮聲中把灶王爺和灶王奶奶送上天,希望老人家上天后在一年的述職報告中“多言好事”,少提不足,以便順利開展“一家之主”下一年的工作。
兄弟點爆竹
正式的舉家回小村過年是在臘月二十九日,一大早就裝好了大大小小的袋子,煙酒糖茶、吃穿用度塞得滿滿一后備箱。其實很多東西老家集市上都有,但總覺得自己在朝陽街里置辦的才“有檔次”,有“成就感”。大到服裝、凳子、燈籠、肉食、酒品,小到鞭炮、對聯(lián)、筷子、紙杯、糖果,零零總總十七八樣之多,仿佛種類不多不足以體現(xiàn)年味之重、之濃。有幾樣?xùn)|西出乎父母意料之外,才顯出我為家里想的是多么周到,老媽邊“點貨”邊表揚幾句,頓時覺得特有面子。誰都別笑話誰,多大歲數(shù)都愿意聽表揚。
年的節(jié)奏年年不變。早起掃掃院子,早飯把昨晚上烀的豬頭提上餐桌,一大早就和“葷腥”親密接觸。早飯后兒子用自己做的酒精爐打糨糊貼春聯(lián),今年“朕”開始坐鎮(zhèn)指揮,兒子、侄子、侄女、外甥女是裁的裁、刷的刷、遞的遞、貼的貼,一會兒功夫門窗就紅紅綠綠地新鮮起來。14歲的侄子1.87米的個頭,站在凳子上就把燈籠掛上了屋檐,春聯(lián)、燈籠、掛錢兒把老宅打扮得如同老花旦一般,濃妝中更顯“風(fēng)韻猶存”。
午飯自然是重頭戲,十點鐘之后,媳婦和母親就在外屋備炊,改刀后待本廚上陣,噼里啪啦一頓亂炒,上桌后全家居然沒啥意見,吃的還挺嗨。大家一直說下頓還讓我主廚,現(xiàn)在也弄不明白是味道好還是他們愿意看我受累,感覺心里很溫暖。今年,在媳婦的再三要求下,母親終于同意菜從素從簡,三葷三素,魚和年糕不可少,取“年年有余”和“步步登高”之意。桌上熱鬧不提。啤酒、飲料、紅酒各取所需,就連大侄女也喝了幾罐啤酒,大家都在年的氣氛中微醺。
遠(yuǎn)上東山接祖
家堂祭祖
下午三點后就是“接年”了。兒子、侄子分一路去南山,我與叔伯侄子一路去東山,將列祖列宗接到家里過年,返回后家里早將“家堂”掛好,供品擺好,焚香磕頭,恭迎周門列祖,香火持續(xù)后半夜方停。叔叔大爺沒事過來看看“家堂”,過問一下亡故三年的族人上了“家堂”沒有,自己預(yù)留的位置在哪,順便講講“遠(yuǎn)、近支”先人們的歷史和故事。
辭舊迎新的“發(fā)祉”應(yīng)該在午夜,但人們不愿再熬夜守歲,早點結(jié)束靜下來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九點鐘多一點鞭炮就陸續(xù)響起,聽到左鄰右舍的鞭炮,我也帶領(lǐng)兒子向東北方向“請了”財神,焚香列供“發(fā)祉”,顫抖的手點燃禮炮、二踢腳和5000響的大鞭,一時間小院篝火熊熊,鞭炮脆響,把年的氣氛推到了極致。
鞭炮響過,拜過列祖列宗后,按照老家的規(guī)矩,兒子給我和媳婦及他爺爺奶奶磕頭拜年,我和媳婦也給父母磕頭拜年,磕過頭后兒子按每年的慣例,把早就準(zhǔn)備好的兩個500元的紅包送給他爺爺奶奶“壓歲”,然后全家人看春晚、吃餃子,然后大家趴在被窩里看春晚,然后就我一個人看春晚,再然后伴著春晚夢見大年初一的餃子……
珍惜每一年里的“年”,珍惜過年回家有頭可磕、有紅包可送的日子!
2015年2月22日晚(正月初四)即興而作
![](http://thealdertree.com/uploadfile/2016/0116/2016011609092677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