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小善
文化信使/張日新 編輯/雅賢
這日子過長了,見到的景致也多了,辦的事情也煩了。人都說自己該怎么去生活,怎么去創(chuàng)業(yè),又怎么去游玩山水逛世界。眼前發(fā)生事情,有的是痛苦的哀傷,有的是歡樂的喜悅,有的不關自己的事,有的就牽著自己的神經(jīng)。因此,一個生活圈就卷著一群人,一群人就在這個生活圈里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找一種平衡是我們發(fā)展自己的理由,找一種心態(tài)是我們過日子的精神。心存小善的生活就是我們小人物的心態(tài),就是我們平凡人的精神。下雪了,小區(qū)只有兩個樓口,24戶人家,小區(qū)的院子是用瓷磚鋪上去的。除此,旁邊還有一塊小小的空地,這塊空地就是小區(qū)的花園了。但很小有人種花,也很少有人問津。每天這幾戶上班的人都忙早忙晚,誰也沒想到為小區(qū)的那塊地美化一下。一天,小區(qū)來了一位老太太,她來到這里,就觀察地形,就開始勞作,把那雜亂無序的一小塊地方弄得井井有條,她給栽上了花草,她給種上了秫秸花。老太太不認為自己年齡大了,就可以在兒女家清閑地呆著,她總是面對進院的人們說:“這身子骨就得動一動,這里的活就得干一干,人不勞作,不行,日子嗎?是用勞作過的。”人們聽了她的話,心里很熱,情感也濃了起來。于是,那塊小小的土地在今年中就開出了一束束鮮花。是老太太的心靈點亮了我們,是老太太的勞作換來了生活的美麗。用善良的舉動,為一方土地耕耘,這善舉就種在了每個人的心里。我們還能說什么?這不是為官者的躬身田疇,這不是豪富在記者面前的宣言,更不是一種口號喊起人人都動的虛偽行為。這是心存小善之舉,這是人生心靈升華而來的人間之愛。生活有這樣的愛就行了。在蕓蕓眾生的群體周圍,我們還追求什么,我們還渴望什么?
一個小區(qū),一個群體,我們相處,我們相聚。心存小善的去生活去勞作,這個空間的氛圍就會產(chǎn)生美麗的回憶。拿什么做心靈的籌碼,都不如這一言一行的小善之舉。因為,小善才是人本性的根基。我在大街上走路是經(jīng)常的,我見過的景致也會讓心靈感激。尤其那些每天抱著掃除,一直在馬路邊上清掃的女人們,每當走過她們的身邊,我就想:這個清潔的馬路?。∧阕尪嗌倥说那啻和对谶@里了。也許就是這平凡的工作,也許就是這默默地守衛(wèi),這個空間才如此的壯美!這是心存小善的升華,這是心存小善的時代旗幟!
小鏈接
張日新,男,中國少數(shù)民族作家,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省首屆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研討班學員。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中國散文學會寫作中心創(chuàng)作員。編著《中國當代教師優(yōu)秀文選》《中學語文閱讀與寫作高效學法指導》。發(fā)表小說《心靈的燭光》《黑子》《等等再說》《愛在遠方》。出版散文專著《借一束秋天的陽光》、《心靈飛過朗朗的天》、《靈動的風景》、《接春天回家》、《利州筆錄》。出版長篇小說《種一顆太陽》、《情在山鄉(xiāng)望水流》《青山長河》。小說《種一顆太陽》獲首屆遼河三農(nóng)文學獎。長篇小說《巴格山里的太陽》獲首屆盛京文學獎。散文《人吃三碗面》、《牽手敖木倫》獲中國散文學會最佳散文創(chuàng)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