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信使/寶淑敏 編輯/趙盼
一葉知秋。
歲月更迭,星移斗轉(zhuǎn)。又是一年秋風颯爽,又是一年大棗飄香!由于工作需要,我經(jīng)常下鄉(xiāng),眼看著一坡坡、一樹樹的棗由青泛白,繼而逐漸變紅,心中甚喜。我的父老鄉(xiāng)親們,在因干旱導致糧食減產(chǎn)的情況下,將因大棗獲得一份沉甸甸的收成,怎不令人欣喜!
遼寧省朝陽縣是中國大棗文化之鄉(xiāng),并于2013年榮膺中國鮮食大棗第一縣的殊榮,所產(chǎn)大棗是中國地理標志保護品種。朝陽縣大棗是久負盛名的,二十多年前它就鐫刻在我的記憶里。1994年,我初到遼寧省蒙古族師范學校讀書,每當和同學攀談,他們都會很羨慕地說一句:你是朝陽縣人啊!那里的大棗很有名!大棗就像是我的一張名片,使我迅速被來自全省各地的同學所熟知。朝陽人曾經(jīng)在外地人眼里的辦事生硬、說話干面子味的缺點,也似乎顯得微不足道了,這無形中也漸漸消除了我因來自“貧困地區(qū)”而產(chǎn)生的自卑,增加了自信。所以,每到國慶節(jié)假后返校,我都不顧300多公里坐車、倒車的辛苦,把家鄉(xiāng)的大棗帶給同學們品嘗。那棗,增進了我和同學間的友誼。
婆婆家曾有400多株棗樹。那是前幾年,國家有政策,支持百姓栽植經(jīng)濟林,勤勞的婆婆抓住了這一有利時機,在鄉(xiāng)、村領(lǐng)導的幫助下,把山坡上自己家地里的山棗樹全部接上了大棗。棗樹在海拔近400米的山上,婆婆不怕辛苦精心侍弄,施肥、打藥、做池埂、薅草等,一切事必躬親,別人做了她不放心。婆婆把小小的棗園當做了家,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晨從家出去時帶幾塊發(fā)糕,用空飲料瓶灌幾瓶水,豆腐拌點咸蔥,就是她中午的伙食。那些棗樹當年就見了效益,第二年就獲得了豐收??墒牵谌昵锾斓霓r(nóng)歷八月十二,刮了一夜大風,半青半紅的棗落了一地。八月十三的白天,婆婆去山上撿棗,和我愛人說:“咱們抓緊把這些棗撿起來,等我孫女八月節(jié)放假回來我好陪她們玩,給她們做好吃的!”誰知,就在那個下午,婆婆突發(fā)腦溢血,半個小時之后就人事不省,再也沒能醒來。那個疼我愛我的婆婆,在四天之后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婆婆經(jīng)營棗園,卻幾乎沒有賣過棗,都送給了親朋好友。她愛棗,更愛棗園。婆婆過世后,我們也想學著婆婆的樣子,把棗園經(jīng)營好,可是技不如人,又沒有太多的精力管護,當別人家的棗瑪瑙般掛滿枝頭的時候,我家為數(shù)不多的蟲咬鳥啄的棗子吊在樹上,可憐兮兮的樣子,令主人羞愧難當。我和愛人商量好,把棗園送給親戚經(jīng)營,我們只要產(chǎn)權(quán),不要租金。就這樣,這個傾注了婆婆晚年心血的棗園,暫時易主了。還好,今年大棗又獲得了豐收,雖然,那顏色鮮亮、顆粒豐盈飽滿的大棗,沒有一粒屬于我,但我的心是甜的。我想,樂善好施的婆婆若是在天有靈,她也該不會怪罪她的不肖子孫吧!婆婆周年將至,我會像以前一樣,帶上婆婆愛吃的棗去祭奠她。婆婆和她的棗園,讓我懂得了給予。
去年秋天,姑姑打電話說大棗熟了,拖人給我捎來一袋子。婆婆在世時,精明能干,家里家外打理得都十分妥帖,應季的蔬菜、咸菜、食品、水果到時候全都給我們準備好。其他親屬都知道婆婆照顧我們周到,插不上手。姑姑的電話,讓我心頭一熱,淚順著兩頰就流了下來。其實,她一直在默默地關(guān)心關(guān)注著我,從端午節(jié)給我送來粽子,到秋天送來水果,這一年,她主動接過婆婆的接力棒,承擔起了疼我愛我的角色。姑姑捎來的大棗,顆粒大而整齊,又甜又脆,我們一邊吃,一邊夸贊姑姑和姑父栽植技術(shù)高,年景也不錯。后來我才知道,那一袋子棗,姑姑摘了一個星期。她在衣服上縫了個大兜,摘棗時每遇到一粒大的就放在這個兜里留給我,整整攢了一周才攢夠一袋子。我的年過古稀的姑姑啊,這份親情我該怎樣回報您?
2012年冬天,我的弟弟在大連務(wù)工期間,因工程意外事故險些送命,在大連市中心醫(yī)院治療。我每天都在給張羅醫(yī)藥費,找項目負責人索賠,10來天了,索賠無果,且病情不見好轉(zhuǎn),我在乘坐出租車的時候,還被人訛了錢,心灰意冷到了極點。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無奈之下,我輾轉(zhuǎn)聯(lián)系到了一個表妹,她陪著我訴諸法律維權(quán),找相關(guān)部門訴求,陪著我在偌大的城市為找到“相關(guān)部門”而走街串巷,陪著我一起流淚……她還把老家二十家子的大棗送給我們,祝弟弟早日康復。二十家子的棗皮薄肉厚核小,非常好吃,更主要的是它帶著家鄉(xiāng)的味道,讓我們流浪在異鄉(xiāng)的人感到異常溫暖!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夢回唐朝,我無從知道劉希夷在寫這首詩的時候,他經(jīng)歷了怎樣的滄桑。但在這個飄滿棗香的秋天,我醉了,醉在這濃濃的情意里!
小鏈接:
寶淑敏,蒙古族,現(xiàn)就職于朝陽縣委宣傳部。1978年生, 2014年7月畢業(yè)于遼寧文學院第二屆網(wǎng)絡(luò)作家班。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朝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朝陽縣詩歌協(xié)會理事。喜愛詩歌、散文創(chuàng)作,作品散見《遼西文學》《遼寧詩界》《文學月刊》《文苑春秋》《朝陽日報》等報刊,在《今日朝陽網(wǎng)》網(wǎng)絡(luò)媒體發(fā)表過多篇文章。詩歌《扶郎并蒂》《一夢千年》入選《當代詩卷•2010卷》網(wǎng)絡(luò)版,《棗山溝的歌者》《沉醉青龍河》《心靈之鏡》入選《朝陽新世紀評論選》,并有其他多篇作品入選《凌河雅韻》等文集,本人被收錄進《朝陽新世紀作家名典》。曾獲文苑春秋2012年度詩歌獎,頒獎詞為:新古典主義的輕吟淺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