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陽網》 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點贊
編輯 雅賢
2015年6月14日上午,《今日朝陽網》小編又來到遼寧省朝陽市體育場,由遼寧省文化廳、朝陽市人民政府主辦,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朝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承辦的全國第十個“文化遺產日”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活動在此繼續(xù)舉行。此次活動的現(xiàn)場依舊張燈結彩,人頭攢動,鼓樂聲聲,簡直是一片歡樂的海洋。
活動展展廳里,工藝師們都在忙碌著,一雙雙巧手制作著自己的寶貝,還不停地回答著參觀者的問題。本網小編見縫插針,快速地采訪了幾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這些能工巧匠制作寶貝的原材料,其實就是來自源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一些是我們平時常見的,甚至有些材料,是我們作為廢物遺棄的,但是在他們巧奪天工的醞釀下,就變成了讓我們參觀者眼前一亮的精美的工藝品,每位參觀者無不贊嘆其作品的精致與華美。
一位來自遼寧省本溪市的陳先生,他是漆包線工藝品的發(fā)明者。他告訴小編,開始做這些工藝品的時候是擺地攤賣,在2001年申請了民間手工藝實用欣型專利。2011年7月,他參加了長沙國際會展,在這次會展中取得的名次。這次來朝陽的途中,坐在車上,他就用漆包線制作了好多的自行車、小人、花籃,但是拿到現(xiàn)場,仍然是供不應求,深受著家長與孩子們的喜愛,陳先生還在現(xiàn)場編起了玫瑰花型的戒指,受到女性的熱捧。
還有一位是來自遼寧省沈陽市的鐘立維老先生,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鐘氏刻瓷的傳承人。鐘氏刻瓷的特點是用特制的刀具,以瓷為紙,以刀代筆,在燒制后的瓷器上進行雕刻。其藝術效果“觸有手感,觀有筆墨”。瓷賴畫而顯,畫以瓷而傳,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最后這位,是張全宏先生,他是地地道道的遼寧省朝陽市人,他居住在朝陽市雙塔區(qū)南塔街道銀河社區(qū),是一名退休人員,酷愛民間工藝品制作,致力于傳統(tǒng)麥稈畫手工技藝制作的傳承和發(fā)揚,以此作為人生的一大樂趣和愛好。據(jù)張老師的妻子介紹,以前張老師上班的時候沒有時間研究秸稈畫,自從2004年張老師退休后,一心研究秸稈畫,普通的麥稈沒有顏色,表面光滑不好上色,于是他向印染行業(yè)的老師傅請教,才使麥稈著色成功,就有了現(xiàn)在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的彩色牡丹。
小編被眼前的一幅幅、一個個美麗的作品感染著、感動著、震撼著,這些傾注了制作者心血的寶貝們,來自于民間,在人間傳承,屬于中華民族的瑰寶。小編希望有更多的人去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
敬告媒體朋友:如果需要從《今日朝陽網》轉載原創(chuàng)文圖、視頻或其他資訊,請您注明出處。我們感謝您的轉發(fā),但請尊重、保護我們編采人員的勞動成果。同時,本著合作共贏的原則,歡迎與我們聯(lián)系,雙方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謀求互濟發(fā)展!
電話:+86-15541652929
QQ:2219706898;2219706898@qq.com
微信公共號:今日朝陽網(添加方式:微信新的朋友輸入“今日朝陽網”或“jrcyw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