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紅杏出墻”
——品味文學(xué)的繼承性
文化信使/王慶民 編輯/趙盼
“紅杏出墻”本是一幅美艷絕倫的春天圖景,可自從話本藝人把這一詞組用于比喻女性有“外遇”或叫有“婚外情”以后,使這一詞語遭到了褻瀆。詞義的這種變異,有時很費思考!
“紅杏出墻”盛傳于宋朝詩人葉紹翁的詩《游園不值》:
應(yīng)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詩人去訪友,恰逢主人不在,卻不直言去寫,而是曲筆寫來,設(shè)言:主人一定是憐惜園中的青苔,怕木鞋的齒子踏壞苔痕,所以緊閉柴門不開??墒菨M園的春色關(guān)也關(guān)不住,一枝嬌艷的紅杏伸出墻來。詩人以實喻虛,用具體的“紅杏”喻“春色”。紅杏伸出墻外,關(guān)也關(guān)不住哇!春意盎然,躍然紙上。因而,“一枝紅杏出墻來”傳為名句。
其實,唐朝詩人吳融的《途中見杏花》:
一枝紅艷出墻頭,墻外行人正獨愁。
長得看來猶有恨,可堪逢處更難留!
林空色暝鶯先到,春淺香寒蝶未游。
更憶帝鄉(xiāng)千萬樹,澹煙籠日暗神州。
其中 “一枝紅艷出墻頭,墻外行人正獨愁。”的“一枝紅艷出墻頭”,和葉詩意象相差無幾,只不過吳融表現(xiàn)的不是春情蕩漾的喜悅,而是羈旅天涯的憂愁,憂愁之事有誰樂道!
而陸游的《馬上作(三首)》其三:
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靄浮。
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
詩中的結(jié)句“一枝紅杏出墻頭”與葉氏僅差一字,意思毫無二致。
宋張良臣的《偶題》:
誰家池館靜蕭蕭,斜倚朱門不敢敲。
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墻斜露杏花梢。
“粉墻斜露杏花梢”,不但不比《游園不值》遜色,而且全詩意趣渾然。眼望朱門,不敢輕敲,唯恐驚動粉墻斜露的杏花。靈動有趣,蕩人心魂。張和葉所處具體時間難以確考,而唯葉詩得以傳揚,我想與葉詩通俗易懂有關(guān)。
其實比葉紹翁早得多的五代詞人馮延巳的《浣溪沙》:
春到青門柳色黃,
一梢紅杏出低墻。
鶯窗人起未梳妝。
繡帳已闌離別夢,
玉爐空裊寂寥香。
閨中紅日奈何長。
詞中的“一梢紅杏出低墻。”也很有韻味了。你看春初柳黃的時節(jié),一梢紅杏因墻低而穿出墻外,多么實在。
宋代詞人宋祁的《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fēng)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一詞中的:“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簡直把春天的嬌艷紅杏暗比成頑皮的嬌娃,在枝頭嬉鬧。
就是春天尋常的杏花而已,無論你是喜是悲,她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年年如期開放,可是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寄情寓意,傳承借鑒,引伸生發(fā),妙句迭出,一悟心曲,傳承千古。
中華文化的傳承、引喻轉(zhuǎn)譬,真是意味無窮,妙不可言那。要發(fā)揚光大,唯多讀多思,別無捷徑。讀傳統(tǒng)文學(xué),培養(yǎng)文化自信。
(本文圖片由王慶民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