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比花更美麗的心
——記退休職工陳文祥
文化信使/吳守貴 編輯/明月
夏至剛過,熱浪襲來。
遼寧省朝陽市北大街天心湖里,荷葉一片翠綠,剛剛鉆出水面的幾朵花蕾,傲立于萬綠叢中,紅唇初露,就游人如織。清晨傍晚賞荷之人成群結隊,絡繹不絕。正所謂:“萬綠叢中幾點紅,搖頭晃腦醉東風。如織百姓爭相看,愛草喜花人性同。”
在熙熙攘攘的游人邊上,有一位拎著兩個小白塑料桶正在給花澆水的人,他就是紡織廠退休職工陳文祥。陳師傅約1.7米的個頭,胖瘦適中;帽檐下有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目光慈祥而堅毅。
陳師傅性格內向,平時少言寡語,惜話如金。若碰上對勁的人,也有嘮不完的嗑,且語言詼諧幽默。77歲的陳師傅是個實在人,像頭老黃牛,喜歡一個人默默做事。卻半拉眼珠看不上三吹六哨、四處張揚的人。
據(jù)說,陳師傅兒女雙全,且都有大出息。家里生活條件不錯,原本可以在家享清福,可他就是閑不住,總想出去干點有意義的事。自從搬進金海小區(qū),他利用家離天心湖很近的有利條件,多年來一直在湖畔東側的林帶隙地上栽花種草。
經(jīng)他多年辛勤蒔弄,西至天心湖東岸,東至平安橋,北至天心湖北路,南至石砌拱橋,這個范圍內都留有陳師傅的足跡,為綠化、美化這塊林帶隙地,灑下辛勤的汗水。只不過因條件差異,美化效果不同罷了。
陳師傅養(yǎng)花最成功、美化效果最佳的地方是銅錢廣場(此乃文友王中原私下命名)北側花園處。園里花的品種很多,但數(shù)量最大、開得最旺的是蜀葵,別名“一丈紅”,遼西人稱“秫秸花”。連大帶小有百八十棵,此花雖不名貴,但因花秧長得粗壯高大,大的主干有小孩胳膊粗細,枝繁葉茂、形似寶塔。此花優(yōu)點是,開得早、花期長,開花時上下同時開。花瓣有單層的,也有多層的。花色艷麗多樣,紅橙黃綠藍紫俱全。近日正是盛花期,整個花園姹紫嫣紅、蜂飛蝶舞、美不勝收。
園里還有大麗花、美人蕉、雞冠花、滿天星、翠菊、百合、馬蓮……
前兩天,早晨去天心湖散步,走到銅錢廣場附近,看到男女多人聚在銅錢廣場北側花園邊上,在議論著什么,我走過去聽一會兒,才弄明白。原來這些人都是來跟陳師傅索要花苗的,陳師傅笑呵呵地現(xiàn)場挖苗,逐一滿足他們的要求,有的甚至是忍痛割愛,把僅有的花苗挖給他們,儼然,陳師傅花園又成了花圃。
我忍不住向陳師傅請教:“您花養(yǎng)得這么好,有啥訣竅嗎?”“選好種,施好肥,勤澆水,別無他法。”他微笑著回答說。我又接著問:“為什么你養(yǎng)的花,比別人的花長得大、開得早呢?”他神秘地說:“每年秋后我都劃拉很多落葉,鋪在花園里,上面再蓋上一層土,樹葉腐爛后既有了肥料又給土地保了溫,來年春天園里地溫比別處高,花芽比別處早出土半個多月。”我恍然大悟,陳師傅養(yǎng)花的訣竅原來在這里。
退休后,有了大量時間,利用天心湖林帶隙地,見縫插針地栽花種草,本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接近耄耋之年的陳文祥師傅,僅憑一把小鏟,兩個白色塑料小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默默地耕耘,綠化環(huán)境,美化家園。這是一種什么精神?記得有一首歌曾這樣唱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陳師傅的忘我行動,雖然一時還不能徹底消滅沙漠和荒原,但綠化美化多一分,沙漠荒原就少一分。
陳師傅栽種的花,萬紫千紅、非常美麗,但他這顆不計名利的心,比他栽種的花更純潔、更美麗。
(本文部分內容為遼西方言,圖片由吳守貴提供)
[責任編輯 趙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