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城三燕激蕩歲月之歌
文/張松 編輯/雅賢
所謂“三燕”,是一個歷史學的范疇,是指中國歷史上東晉十六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東部鮮卑族慕容部及漢族馮氏在以今朝陽(古龍城)為中心,先后建立的均以“燕”為國號的三個地方政權。為了區(qū)分三個燕國政權,史學界分別以“前燕”、“后燕”、“北燕”稱之,統(tǒng)稱為“三燕”,若不計中斷時間,三燕共歷時99年。這其中,前燕是與后趙、東晉、前秦平起平坐,后燕是與北魏、東晉難分伯仲,疆域橫跨東北、中原的慕容大帝國。龍城三燕雖歷時不長,卻在中華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飛揚一筆!
三燕王朝均為“短命王朝”
在“三燕”政權中,“前燕”、“后燕”均為鮮卑慕容氏所建,而“北燕”則是漢族馮氏建立的。北燕政權的建立者馮跋,原藉是長樂信都人,為避戰(zhàn)亂,隨父親舉家北遷,住于今遼寧北票市的西官營子。馮跋及其弟馮素弗均曾在后燕政權為官,史書稱其為“遂同夷俗”,馮氏已是被鮮卑化了的漢人,故與慕容燕并列。
三燕中的“前燕”,從慕容皝正式稱燕王(東晉咸康三年,公元337年)開始,歷慕容儁、慕容暐,于公元370年被前秦打敗,慕容暐投降,共33年。
三燕中的“后燕”,從慕容垂于公元384年復國,歷慕容寶、慕容盛,至慕容熙于公元409年滅亡,共歷25年。
三燕中的“北燕”,自馮跋于409年繼位,至馮弘于436年被北魏所滅,共歷27年。由此可見,三燕王朝均為短命王朝。
龍城福德地 東方“龐貝城”
公元337年10月,慕容皝即燕王位,定都棘城(今北票市章吉營子鄉(xiāng)三官村),史稱前燕。同年,東晉封慕容皝為燕王,正式承認了他在東北的統(tǒng)治地位。
隨著疆土的不斷擴大、所控人口的持續(xù)增多,對外影響力的迅速增強,同時為避大凌河水患,燕國遷都勢在必行。公元341年,慕容皝命大臣陽裕、唐柱等尋找風水寶地另建新都,當行至柳城(今朝陽縣柳城鎮(zhèn)袁臺子村古城址)之北、龍山(今朝陽市鳳凰山)之西時,但見白狼河水波光粼粼,遙望龍山巍峨高聳,連綿起伏,氣勢不凡,龍山腳下為廣闊的平原,真乃“福德之地”,于是大興土木,立宗廟,建宮殿,筑城池,并為新都命名“龍城”。公元342年,慕容皝遷都龍城。公元345年的一天,有人報告說龍山之上出現黑白二龍交首嬉翔。慕容皝聞訊后親率群僚觀看,并祭以太牢,命新宮曰“和龍宮”。從公元342年慕容皝將都城由棘城遷到龍城,到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滅亡,中間去掉前秦占據的15年,三燕王朝以龍城為都城或陪都,前后共計80年。
今朝陽北塔底部,就是當年“和龍宮”的所在地。北燕亡國時,龍城被大火燒成一片廢墟,但磚、瓦、石、柱礎、夯土臺基是燒不毀的,藏于地下,封存了三燕王朝的歲月記憶,證明著龍城的不朽存在。
2003年7月—2004年12月,朝陽市在對北大街及周邊地區(qū)進行拆遷改造時,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此處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fā)掘工作,發(fā)掘面積達一萬余平方米,揭露出多處十六國時期至清代的重要遺跡,尤其是三燕宮殿“和龍宮城門遺址”的發(fā)現,在國內外史學界、考古界引起了極大轟動,有人稱其為“東方龐貝城”。至此,建國以來考古學界苦苦尋覓的1660余年前“三燕古都”舊城址,在朝陽市重見天日。一個在中國和東北亞歷史上極具傳奇色彩和具有重大影響的三燕王朝,逐漸在人們的記憶中復蘇。燕都龍城考古的重大發(fā)現對三燕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對探討中國古代城市的建筑與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三燕龍城也當之無愧地躋身2004年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之列。
三燕文化是朝陽的獨家品牌
朝陽資深考古學家孫國平先生認為,在朝陽飲譽全國的四大文化中,只有三燕文化具有“唯一性”。如古生物化石文化,除朝陽外,在全國及世界多地均有發(fā)現,僅是朝陽所發(fā)現化石種類和數量略多而已;如以牛河梁遺址聞名的朝陽紅山文化,在周邊地區(qū)的阜新、錦州及河北省北部均有紅山文化遺存的發(fā)現,今內蒙古赤峰市的紅山文化遺存尤多,絕非朝陽僅有;又如佛教文化,以最具代表性的佛舍利為例,在陜西、北京、杭州等地均有發(fā)現,也非朝陽獨有。唯有三燕文化,其遺跡和遺物在全國多地雖有發(fā)現,但其發(fā)源地卻在今朝陽市。因此,只有三燕文化才是朝陽真正意義上的本土文化,更是朝陽對外宣傳不遑多讓的品牌標識。
據孫國平介紹,三燕遺跡遍布以今朝陽市為核心的周邊地區(qū),主要有城址、遺址、墓地三大類。主要城址除地處朝陽市老城區(qū)的三燕國都龍城外,還有位于北票章吉營子三官村的慕容氏早期國都大棘城。重要遺址有:地處今朝陽鳳凰山的享有“東北佛教祖庭”之譽的龍翔佛寺遺址;地處今朝陽市城北他拉皋鎮(zhèn)木匠營子村的“東團山子”、“西團山子”的后燕龍騰苑遺址,這里是東北最早的皇家園林;地處今朝陽縣柳城鎮(zhèn)袁臺子村東側果園的三燕黃金飾品作坊遺址等。
三燕時期的墓地目前發(fā)現二十多處,其中大型墓地有朝陽縣袁臺子、王墳山、姚金溝、田草溝、北票市的大板營子、喇嘛洞、房身、西官營子等。在這些墓地中,出土有灰陶器、釉陶器、瓷器、金器、銀器、銅器、鐵器、蚌器、鉛錫器等。此外還有:服飾、首飾、生活用具、馬具、兵器等,品種十分豐富,其時代由慕容鮮卑入居遼西始,歷前燕、后燕至北燕。
三燕王朝締造的不朽功勛
追思慕容功績,對慕容文化有多年研究的慕容鮮卑后人慕喜平做了如下總結:首先,慕容鮮卑開創(chuàng)了“五個一”:1.一個姓氏——“復姓慕容”:以“慕容”為姓,傳為“步搖”之音譯,或曰“慕二儀之德,繼三光之容”,即仰慕崇敬天地二儀的德性,繼承日月星辰三光的容光而照耀天下;2.一個家族 ——“慕容家族”:以姓為部族,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家族興盛,人才輩出,弓馬嫻熟,軍事獨強。宋元明清至今,亦不乏志士賢人;3:一種情懷——“家國情懷”:慕容家族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先后建立了五個政權(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吐谷渾),除吐谷渾外,國號均為燕。對于慕容族人來說,歷經了太多戰(zhàn)火中的生離死別,飽受了太多國破家亡的切膚之痛,如西北的慕容吐谷渾王國,強敵環(huán)伺,飽經磨難卻自強不息,享國350年;4.一種精神——“龍馬精神”: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適應各種環(huán)境,變幻無常,是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在,同時也是慕容家族隨勢而動、自強不息、拼搏奮進的真實寫照。馬與出身游牧民族的慕容家族朝夕相伴,砥礪同行,馬的“志在千里、奮勇前行、持恒負重、忠誠堅守”等品性,在慕容族人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5.一種傳承——“耕讀傳家”:下馬的慕容族人,以農業(yè)生產為主,逐步融入了漢族大家庭,以農業(yè)耕種為生存基礎,崇文重教,耕讀傳家,培養(yǎng)出無數優(yōu)秀學子,走上仕途。“教后代兩條捷徑日耕日讀,承先世一脈真?zhèn)魑┲椅┱\”,這是前人慕錫玠傳下的家訓。
其次,慕容鮮卑創(chuàng)造了中華歷史上的“十個第一”:1.古代鮮卑族中最早開始漢化并建國的部族——慕容部;2.修建了東北地區(qū)的第一座都城——龍城(今遼寧朝陽市);3:修建了東北地區(qū)的第一座佛寺——龍翔佛寺;4.修建了東北地區(qū)的第一座“御花園”——龍騰苑;5.在今北京(當時叫薊城)建都稱帝第一人——慕容儁(前燕皇帝,公元352年稱帝);6.少數民族中建國最多的家族——慕容家族,共建五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吐谷渾;7.少數民族政權中建國時間最長的政權——慕容吐谷渾王國(公元313—663年,約350年);8.與中原王朝聯(lián)姻最多的地方民族政權——吐谷渾王國(與東魏、隋、唐、武周聯(lián)姻);9.在黃河上修建了第一座木橋——河厲橋;10.在青藏高原修建了第一條公路——青藏公路(慕生忠將軍統(tǒng)率上千兵民,歷時7個月零4天修成,該路于1954年通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
慕喜平還歸納出慕容氏為中華民族所做的“十大貢獻”:1.較早開發(fā)了東北地區(qū);2.改良馬鐙,改進馬具,獨創(chuàng)連環(huán)馬,促動了東北亞地區(qū)的軍事改革;3.以“金步搖”為代表,促進了中國以及朝鮮、日本等地“步搖”文化的傳播;4.以龍翔佛寺為開端,促進了東北地區(qū)及朝鮮、日本等地的佛教文化傳播。前燕國主慕容皝于公元345年在龍山(今朝陽鳳凰山)上修建的“龍翔佛寺”,是有史可查的中國北方最早的佛教寺院,比高句麗在集安修建的肖門寺、伊弗蘭寺早30年;5.較早開發(fā)了西北地區(qū),特別是青藏高原;6.打通絲綢之路南道,俗稱“吐谷渾道”,在戰(zhàn)亂時期保證了絲路的暢通,促進了中原與邊疆及中外經貿文化的交流;7.在四川地區(qū)建造了第一座佛塔,促進了當地佛教的傳播;8.改良馬種,培育出“青海驄(cōng)”、“龍駒”、“蜀馬”等優(yōu)良馬種,馴服出“舞馬”等良馬,促進了畜牧文化的發(fā)展;9.繼承、改進了宮廷音樂,創(chuàng)作出“阿干歌”、“慕容垂”、“吐谷渾”等樂曲;10. 慕容皝遷都龍城后,在自己所住宮殿的西側又另起新宮,把舊宮改稱“東庠(xiáng)”,開始辦學,這是中國北方最早的官辦大學。慕容鮮卑創(chuàng)立的科舉選賢任能制度,為隋唐科舉制在全國的推行,初創(chuàng)了雛形。
此外,北燕亡國前,北燕末帝馮弘的三個兒子馮崇、馮朗、馮邈投降北魏,馮朗之女即后來威震朝野的馮太后,她主持的“太和改制”為孝文帝日后的改革鋪平了道路,被后世視為隋唐盛世的前奏。
北燕亡國后,馮弘的四子馮業(yè)率三百族人渡海南投,定居粵西,其曾孫馮寶迎娶當地豪強冼英(即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冼夫人)。自此后,馮冼家族平息叛亂、安邦定國、發(fā)展生產、收復海南,馮氏一門名人輩出,從馮寶、馮盎、馮元一(大唐渤??ね醺吡κ浚┲钡节A取晚清鎮(zhèn)南關大捷的老帥馮子材、創(chuàng)建海南島紅色娘子軍的馮白駒將軍,譜寫了一曲曲蕩氣回腸的英雄贊歌。
三燕故事傳述歲月深情
朝陽三燕學者王文祥表示,“三燕”文化至今仍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熱門題材。眾所周知,著名作家金庸先生撰寫的武俠名篇《天龍八部》,就是以慕容鮮卑所建的燕國歷史為背景的,而朝陽正是是慕容氏崛起的龍興之地?!短忑埌瞬俊返囊粭l故事主線為慕容復國的傳奇,慕容復的祖先慕容氏乃鮮卑族人,十六國時,慕容鮮卑雄霸北方,慕容燕國后為北魏所敗,子孫散居各地,世代相傳。到了五代末年,慕容氏出了一個武學奇才——慕容龍城,龍城乃慕容故都。慕容龍城不忘祖宗遺訓,意圖光復大燕,終無所成。數代后傳至慕容復,“復者,復國之意也”,慕容復為了復國之夢,離別戀人,浪跡江湖,演繹了一個悲壯凄美的故事……金庸的《天龍八部》提升了三燕文化的知名度。
“為烘托三燕文化的氛圍,已離任的朝陽市長張鐵民親自登門拜訪金庸大師,金庸獲知三燕都城遺址重見天日,異常欣慰,即興命筆,不但題寫了‘慕容街’街名,還為朝陽留下‘龍城朝陽,三燕故都;傳奇慕容,華夏一脈’的對聯(lián)墨寶。”朝陽學者周亞利回憶說,金庸此舉為龍城三燕再添光彩,并傳為佳話。
2017年上半年,慕容后人、北燕馮氏后人紛紛回遼祭祖,2017年成了“三燕后人回歸年”。在回歸的三燕后人眼中,歷經千年風雨的古都龍城,正輝閃著經久的光陰魅力,抒懷著動人的歲月深情。
?。ㄗ髡呦颠|沈晚報、聊沈客戶端主任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