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柳城“石抹氏”,曾出驚天動地人
文/張松
前言:
今日的遼寧朝陽,在歷史上有很多動聽的名字:漢柳城、晉昌黎、燕龍城、唐營州、遼興中、清朝陽。柳城,是它最為悠遠與詩意的標配。“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這樣的唐詩我一讀便懂,且過目不忘,因為,那就是我記憶中兒時的朝陽。漢唐的婀娜雅麗、旖旎風情,在長安;漢唐的金戈鐵馬、嘯馬悲風,在朝陽!對今天的遼寧人、東北人而言,欲夢回漢唐,不必遠足,去朝陽看看,就可以了。朝陽歷史上名角輩出,今天我所要講述的,是今朝陽袁臺子鄉(xiāng)(即史書中記載的夢幻柳城)的金代石抹家族。關(guān)于這個家族的起源與傳承,不久會有一長篇詳細記述,此文僅講講這個家族的傳奇:石抹也先智取大金東京,竟比抗戰(zhàn)神劇還要夸張,但故事是真實的;石抹查剌滅東夏皇帝,跟抓小雞子一樣輕松,那個人,就是《盜墓筆記》之“云頂天宮”篇中半人半鬼的蒲鮮萬奴王;石抹庫祿滿騎馬射虎的技術(shù)動作,完美到爆,能甩三拳兩腳打死吊睛白額大蟲的武松幾條街;石抹宜孫與劉伯溫稱兄道弟,英雄相惜,劉伯溫是與諸葛亮齊名的人物,能讓劉伯溫看得起的,世間有幾人?柳城石抹家族的文治武功、膽識情懷,令人閱罷感慨萬千。我總是隱約預感,老舍先生很可能源自這一家族,而一想起老舍先生,想起他深情描繪的古典北京,想起他筆端流出的那些影響了幾代人的動人文字:茶館、四世同堂、駱駝祥子、龍須溝……心中便情不自禁地涌起一股股歲月的溫暖,光陰,有情。
正文:
今遼寧朝陽縣柳城鎮(zhèn)古稱“柳城”,金末元初,柳城有一個顯貴世家:石抹氏。石抹氏源自大遼蕭氏后族,在金、元兩朝出將入相,戰(zhàn)功赫赫:石抹也先為蒙元帝國兵不血刃取東京;石抹查剌身先士卒滅東夏;石抹庫祿滿誓效大漢伏波將軍馬革裹尸還;石抹繼祖滿腹經(jīng)綸,經(jīng)史子集無所不通;石抹宜孫被劉基譽為“邦家之干城,庶民之父母”……
今遼寧朝陽市柳城鎮(zhèn)袁臺子鄉(xiāng)的漢代柳城遺址提示碑(張松攝)
01 先祖“不食金祿” 后人臥薪嘗膽
石抹也先的先祖名叫庫烈兒,是石抹氏家族目前可考的第一代“大遼遺民”。遼亡金興之際,庫烈兒仿效商末伯夷、叔齊的“不食周粟”例,發(fā)誓“不食金祿”,于是率部遠徙。庫烈兒高壽,享年九十,臨終之夜得疾,“命家人候日出則以報,及旦,沐浴拜日而卒。” “拜日”也就是朝拜太陽,乃契丹族世代相傳的風俗信仰。關(guān)于庫烈兒的事跡,在《沿海上副萬戶石抹公神道碑》和《總管黑軍石抹公行狀》中,記載大致相同。
據(jù)《元史·石抹也先傳》載,石抹也先與其先祖庫烈兒一樣,也是個以忠孝為本、“不食金祿”且以“滅金復仇”為己任的堅定“復遼派”。石抹也先“年十歲,從其父問宗國之所以亡,即大憤曰:‘兒能復之。’及長,勇力過人,善騎射,多智略,豪服諸部。金人聞其名,征為奚部長,即讓其兄贍德納曰:‘兄姑受之,為保宗族計。’遂深自藏匿,居北野山,射狐鼠而食。”但實際情況則不然。
石抹也先的曾孫石抹良輔對其曾祖的回憶,被元朝人胡祗(zhī)遹(yù)寫入《石抹氏神道碑》,由碑文透露信息可知:歷史中真實的石抹也先是個識時務的人,他“食金祿”、當金官、效忠金廷,積極入世,從未隱居山林,讓官于兄,也不過是權(quán)宜之計,且看石抹良輔對石抹也先的生平事跡記錄:“公幼穎悟,未冠,雄勇過人。以將家子,弓槊鞍馬不習而能。及長,精通吏事。契丹、女直兩朝語言、風俗、政治、典故,耳目習熟。仕金為譯事,未幾,以明辨廉干遷西北路招討使幕官,繼以軍功拜萬夫長。公請讓職于族兄章達納(即元史中所說的“贍德納”),愿以副貳自處,金帝嘉其遜悌(tì:敬愛哥哥)友愛而從之。”
譯事,在金朝的正式稱呼是譯史,是負責翻譯的低級吏員。在尚書省、御史臺和樞密院等中央機構(gòu)都設有譯史,諸京、府、轉(zhuǎn)運司和防御州、刺史州、招討司也設譯史。石抹也先因通曉契丹語言、文字而擔任了西北路招討司的譯史,繼而又升任西北路招討使的屬官,后因軍功升任萬戶(也可能是奚部長)。他將其職務讓于其兄,自己擔任副職,實為壯大本家族的勢力,以禮讓之舉獲得金朝皇帝的贊許與認同,這與元史中塑造的那個一心復遼,與金廷勢不兩立的石抹也先形象,似風馬牛不相及。
2 金末天下大亂 “也先”智取東京
石抹也先在金朝為官恪盡職守、任勞任怨,但這種種表象非其真心,當金廷衰落蒙古崛起之時,他的“反金面目”瞬間畢現(xiàn),所以,盡管元史對石抹也先的生平有美化之嫌,但對其“敬遼反金”的心理描述,還是靠譜真實的。
金章宗去世后,金朝開始衰落,朝綱紊亂,史載“逆臣擅命,乾綱解弛。宗室貴戚素無威柄,重以宴安佚樂,升平日久,平居無事,口脂面藥,軟媚如婦人女子。一旦內(nèi)亂遽(jù,急、倉促)起,惶駭憂懼,莫知所為。”石抹也先見天下有變,良機降臨,立刻與其兄率所部(應以契丹人及契丹同種的奚人為主)投降了率軍伐金的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令其歸屬名將木華黎麾下,這個潛伏多年、骨子里對金人恨之入骨的石抹也先即將迎來他人生的精彩華章:智取東京。
在隨木華黎進攻金朝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時,石抹也先任先鋒,“諜知金人新易東京留守將至,也先獨與數(shù)騎邀而殺之,懷其所受誥命,至東京,謂守門者曰:‘我新留守也。’入據(jù)府中,問吏列兵于城何謂,吏以邊備對,也先曰:‘吾自朝廷來,中外晏然,奈何欲陳兵以動搖人心乎!’即命撤守備,曰:‘寇至在我,無勞爾輩。’是夜,下令易置其將佐部伍。三日,木華黎至,入東京,不費一矢,得地數(shù)千里、戶十萬八千、兵十萬、資糧器械山積,降守臣寅答虎等四十七人,定城邑三十二。”就這樣,蒙古大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拿下了重兵鎮(zhèn)守的大金東京,石抹也先獻上的這一“見面禮”令成吉思汗大喜過望,自此對其委以重任、信任有加。
緊接著,蒙古軍進攻金國北京(今內(nèi)蒙古寧城縣),金北京路宣撫使兼北京留守奧屯襄率兵20萬在花道迎戰(zhàn),被擊敗,陣亡8萬人。隨即,北京被圍困,城中糧盡,金軍中的契丹人首先出降,城圍愈急。城中發(fā)生了內(nèi)亂,奧屯襄被北京宣差提控完顏習烈所殺,不久,完顏習烈也被人所殺,金軍出降,北京陷落。木華黎憤恨城久不破,想要坑殺全城軍民,石抹也先勸阻說:“北京為遼西重鎮(zhèn),既降而坑之,后豈有降者乎?”幸得石抹也先及時勸阻,萬千北京軍民的性命才得以保全。之后,石抹也先被任命為北京的達魯花赤,招降了割據(jù)興中府(今遼寧省朝陽市)的石天應。
達魯花赤乃蒙古語,原意為“掌印者”,是代表成吉思汗行使權(quán)力的各地軍政、民政和司法官員,即督官,后來成為元朝地方各級最高長官的通稱。達魯花赤一般須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身為中原契丹遺民的石抹也先能出任這樣的高官,足見蒙古人對他的倚重與信任。
金朝貞祐二年(1214)十月,錦州張鯨聚眾十余萬,殺節(jié)度使,自稱臨海郡王,向蒙古投降。次年四月,成吉思汗命木華黎派張鯨總領(lǐng)北京十提控兵馬南征。但是張鯨投降蒙古只是出于自保,并不想替蒙古賣命。石抹也先協(xié)助脫忽闌阇(shé)里必監(jiān)督張鯨軍。軍至平州時,張鯨謀叛,“也先執(zhí)鯨送行在所,帝責之曰:‘朕何負汝?’鯨對曰:‘臣實病,非敢叛。’帝曰:‘今呼汝弟致為質(zhì),當活汝。’鯨諾而宵遁,也先追戮之,致已殺使者應其兄矣。致既伏誅,也先籍其私養(yǎng)敢死之士萬二千人號黑軍者,上于朝。”,錦州張鯨、張致兄弟麾下的精銳黑軍自此為石抹家族所擁有,世代相襲。蒙古人允許石抹也先擁有自己的私家軍隊,連最為敏感、關(guān)乎利害的兵權(quán)都授予他,這是對石抹也先所建功勛的至高肯定。
1215年5月,石抹也先被成吉思汗“特恩錫虎符,拜鎮(zhèn)國上將軍,以御史大夫提控諸路元帥府事。是歲十月,詔同左監(jiān)軍王守玉偕來至闕,勅(chì,同敕,帝王的詔書、命令)自灤水東、遼水西土地郡邑,一聽公約束。”
這時的石抹也先擁兵數(shù)萬、占地千里,可以說是大權(quán)在握、風光無限,他還娶了一位蒙古夫人,開始與蒙古勛貴沾親帶故。這是他人生的巔峰,但好景不長,1217年,石抹也先隨同木華黎南侵,在進攻金朝蠡(lǐ)州(今河北省蠡縣)北城時,被飛石擊中而死,時年41歲。
3 “黑軍”所向披靡 查剌平滅東夏
石抹也先戰(zhàn)亡后,其子石抹查剌襲任其父的御史大夫,此人一身武藝,箭術(shù)精絕,發(fā)矢無不中,嘗一日射飛雉三十。”石抹查剌繼續(xù)統(tǒng)領(lǐng)其父的黑軍,該軍將士“皆猛士,衣黑為號,故曰黑軍。”所向披靡,旌旗所指,敵望之膽寒,乃蒙古名將木華黎手中的王牌師、先鋒軍。
1218年,石抹查剌統(tǒng)率黑軍“從木華黎攻平陽、太原、隰(xí)、吉、岢(kě)嵐、關(guān)西諸郡,下之。遂攻益都,久不下,及降,眾欲屠其城,查剌曰:‘殺降不祥,且得空城,將安用之?’由是遂免。”石抹查剌同其父一樣主張不殺降者,與動輒屠城的蒙古軍形成鮮明對照。
1219年,黑軍被分屯于真定、固安、太原、平陽、隰、吉、岢嵐等地。不久,蒙古大軍南征,石抹查剌率領(lǐng)黑軍為先鋒,在黃河邊擊敗金將白撒、官奴部,渡河后再戰(zhàn),大敗金軍。“長驅(qū)破汴京,入自仁和門,收圖籍而還。帝悉以諸軍俘獲賜黑軍。”
1233年9月,木華黎之子塔思率蒙古大軍攻陷了金朝將領(lǐng)蒲鮮萬奴在東北建立的割據(jù)政權(quán)東夏的南京(今吉林延吉市磨盤村山城),擒獲蒲鮮萬奴,東夏亡。史書中對石抹查剌在這場戰(zhàn)爭中的英勇表現(xiàn)做了逼真再現(xiàn):“圍南京,城堅如立鐵,查剌命偏將先警其東北,親奮長槊大呼,登西南角,摧其飛櫓,手斬陴(pí,城上的矮墻,亦稱“女墻”,俗稱“城垛子”)卒數(shù)十人,大軍乘之,遂克南京。詰(jié,次日早晨))旦,木華黎解錦衣賞之。”
1241年,窩闊臺汗任命石抹查剌為真定、北京兩路達魯花赤。1243年,石抹查剌卒于家鄉(xiāng)柳城(今朝陽),享年44歲。
4 單騎射殺猛虎 庫祿滿沙場捐軀
石抹查剌病故后,其長子石抹庫祿滿襲其爵位,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庫祿滿為黑軍總管,并且下詔書褒獎其家族:“起本將家,致身戎伍。祖野仙有展土開疆之效,父查剌著攻城略地之功。尚克前修,勉勉后效。”
庫祿滿承繼石抹家風,擅長射獵。“關(guān)弓滿二石,畫的于侯方寸,去百步射之,無不中,繼發(fā)必破其括。”這段史載,頗有三國呂布轅門射戟之風范。
石抹庫祿滿曾射殺過猛虎,“(庫祿滿)從兩騎逐兔北野山,遇樵者奔曰:‘虎才負嵎(yú,山彎曲的地方),慎勿往。’公不聽,馳而前?;⒕岬卮蠛?,從騎失色,公戒毋動,獨按擊復行,直虎十步止,挾矢以待。虎躍而起,引馬少避,一發(fā)中其吭(háng,喉嚨、嗓子)以死。”
石抹庫祿滿為人慷慨激昂,生前曾留下這樣的豪言壯語:“惡死好生,人之情。吾不用斧锧(zhì,古代腰斬用的墊座)驅(qū)大夫士,不以身先之,誰肯捐軀以致命耶?且男子當援枹(yuán fú,手持鼓槌,指隨時指揮進軍)死事,書之竹帛,炳炳然后世。豈呫呫(tiè tiè,輕聲小語貌))死戶牖(yǒu,窗戶)下,效兒女子乎?我嘗聞漢伏波將軍誓以馬革裹尸,真丈夫也。”
1258年,元軍進攻南宋襄陽、樊城,庫祿滿與堂弟度剌登上云梯攻城,度剌戰(zhàn)死。中統(tǒng)三年(1263),李璮(tǎn)反叛,庫祿滿隨軍出征,率先登上濟南城墻,不行飛矢中額而卒,時年41歲。
5 武將世家轉(zhuǎn)型 屢出文人雅士
石抹也先家族弓馬嫻熟,多為征戰(zhàn)沙場的赳赳武夫,但到了其后人石抹繼祖、石抹宜孫,卻家風陡轉(zhuǎn),屢出舞文弄墨的翩翩儒雅文士。
如石抹庫祿滿之孫石抹繼祖,幼年起即在浙江生活,以前進士史蒙卿為師。“自經(jīng)、傳、子、史,下至名法、縱橫、天文、地理、術(shù)數(shù)、方技、異教外書,靡所不通。”
石抹繼祖與其先輩不同,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其最大的軍事行動也就是鎮(zhèn)壓過幾次規(guī)模很小的農(nóng)民暴動而已。石抹繼祖平生喜好和文人墨客交往,對做官沒有興趣,40歲時,就請求致仕(退休),以其弟石抹振祖代替自己任職。之后,他縱情于臺州的山水之間,筑抱膝軒為宴游之所,家事交給諸子,自己一無所聞,自號太平幸民。石抹繼祖卒年67歲,著有《抱膝吟詠》若干卷。
又如石抹繼祖的庶長子石抹宜孫,也喜好文學,不戀功名。石抹宜孫與劉基(劉伯溫)交往密切,關(guān)系融洽,兩人經(jīng)常賦詩酬唱,唱和之詩達到97首之多。劉基的文集《誠意伯文集》中有不少此類詩,劉基還寫有一篇《處州分元帥府同知副都元帥石末公德政碑頌》,褒贊石抹宜孫為“邦家之干城(干城指盾牌和城墻,比喻捍衛(wèi)者),庶民之父母”。
元順帝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朱元璋兵取蘭溪(今浙江省蘭溪縣),逼近婺(wù)州,石抹宜孫的母親住于婺州,他親自率兵解救,但是被朱元璋所敗。不久,石抹宜孫升任浙江行省參知政事。1359年,朱元璋攻克處州,石抹宜孫率數(shù)十人突圍至福建邊界,想要組織兵力回救處州,但人心已散,事不可為,后被亂兵所殺。“事聞,朝廷贈推誠宣力效節(jié)功臣、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上柱國,追封越國公,謚忠愍(mǐn,同“憫”)。”
元朝覆滅后,名震南北石抹氏家族再度易姓,到了明清兩朝,其中不少人改為“舒穆祿氏”,這一姓氏時見于今天的滿族、錫伯族人的祖?zhèn)骷易V中,北方地區(qū)的一些“舒”姓即來源于此,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作家舒慶春,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老舍先生。
來源:阿松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