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朵金花
文化信使/周顯梅 編輯/趙盼
人們常說:有一個女兒父母就有了一件貼心的小棉襖,有兩個女兒父母就有了一件大氣的羽絨服。以此類推,如果父母有六個女兒是不是就有了一件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貂皮大衣了?
周姨夫妻倆與她們的六朵金花
我想是的。
周姨夫妻倆是遼寧北票蒙古營鎮(zhèn)的普通農(nóng)民,他們育有六個女兒,一個兒子。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將7個孩子撫養(yǎng)長大并先后成家立業(yè)。
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周姨唯一的兒子意外身亡。周姨夫妻倆平靜得猶如鏡子面似的生活一下被打亂了,不,是被打碎了。碎得無法復(fù)原,拾不起來。在哭過、痛過之后,周姨夫妻倆本著“不看死人,看活人”的理念,幫助兒媳料理一家的事務(wù),幫助孫子順利娶妻生子。這時周姨夫妻倆的身子骨也真的不如從前了,做什么事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到父母由于過度勞累而比同齡人要蒼老的臉,要佝僂的背,六個女兒疼在心里,她們商定再也不能讓年邁的父母為生活、為家庭瑣事所累了。
經(jīng)過商議決定,父母喜歡到六個姑娘誰家住都行,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待夠了就換下一個姑娘家,說去誰家就去誰家,一切以父母的意愿為轉(zhuǎn)移,只要父母高興就行。在這期間,其余5個姑娘都在生活等各個方面給予幫忙與照顧,同時還在經(jīng)濟上給予自己力所能及的付出。她們說:“父母是大家的,是子女的,孝敬照顧老人是女兒們的責(zé)任與義務(wù),責(zé)無旁貸。另外,姐妹間也要互相體諒,彼此常懷感恩之心。父母無論在誰家,那個人畢竟要多操心一些,多受一些累。所以其她的姐妹都領(lǐng)情,都在為父母為姐妹負擔(dān)力所能及之事。”
這個階段周姨夫妻倆的自理能力都還行,所以在春秋忙的時節(jié),他倆更多的選擇在農(nóng)村生活的姑娘家里住,一則可以幫姑娘看家望門,二則也可以幫姑娘做點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活。他倆說:“生命在于運動,能做點啥就做點啥,這樣自己心里舒坦。不能成為姑娘們的累贅。”在冬季他倆更多的選擇是在城里住的姑娘家。周姨說:“冬天城里暖和,有利于老伴的老寒腿和氣管炎。這一冬天只要不長病住院不給姑娘們添麻煩,就阿彌托佛了!”姑娘們偶爾會與父母開玩笑,挑他們的理兒說:“是不是我們不夠好,不夠孝順,您才不去我家待著?”周姨夫妻倆就常語重心長地說:“你們都好,可你們都有自己的一大家子,有自己的公婆,有自己的事業(yè),有自己的難處,大姐、二姐都是做了奶奶姥姥的人了。為人父母的哪有不為孩子著想的,你們都放寬心,我們不會虧了自己的,在誰家待著,待多久,怎么待,我們心里有數(shù)。”就這樣,在六個姑娘的精心照顧下,周姨夫婦倆過著幸福的生活。
周姨在農(nóng)村女兒家
周姨夫妻倆在城里女兒家
在2016年,周姨的身體大不如從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六個姑娘商議決定給父母在城里租房子,六個女兒每天至少保證有兩個在父母身邊負責(zé)照顧。誰沒事就主動多伺候幾天,誰有事就換另一個。周姨在不吃不喝的情況下靠姑娘們一勺一勺喂牛奶、蛋白液幸福地生活了六個月。醫(yī)生都說這是生命的奇跡。但我想,這是來自六個女兒的深深愛母情愫的巨大正能量的磁場鑄就了這一奇跡。這期間周姨的意識有些模糊,經(jīng)常分不清是哪個女兒,但她會從老大說到老六,直到碰對為止。周姨年輕時喜歡熱鬧,愛扭秧歌,到城里后,一聽見秧歌聲就會特別精神,姑娘們在天氣好的時候就抱著老媽到廣場上看秧歌,然后再一路抱回家。每每這樣的場景都會成為路上回頭率最高的事件。
六朵金花陪周姨過生日
就這樣,一生要強的周姨,一生只為兒女想,不想給兒女添麻煩的周姨,還是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時而清醒時而糊涂地躺在床上接受了來自六個姑娘的精心呵護,給了六個姑娘回報母親的機會,讓她們沒有留下遺憾。
在周姨的忌日上,六個姑娘站成一排為前來的親朋好友深鞠一躬時,她們眼里滿是淚水,是為逝去慈母的傷心淚水。我不由自主地站起來回敬他們一躬,是對天下孝順子女的回敬,我的眼里滿是淚水,是為天下子女的孝心孝行感動的淚水。
小鏈接
周顯梅,女,今日朝陽網(wǎng)文化信使。1998年畢業(yè)于遼寧朝陽二師,畢業(yè)后一直從事教育教學(xué)工作,現(xiàn)任遼寧省北票蒙古營鎮(zhèn)中心小學(xué)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