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隨筆
文圖/吳紅梅 編輯/立軍
不是什么人都能拿來說笑的。
(一)
人們習慣于蓋棺定論,說好聽的是可以縱觀一生,可以客觀公正;說不好聽的,是缺乏明辨是非的智慧和敢于剖正的勇氣。所以,只有當一個人已經(jīng)做了古,才以好人壞人論,或做有用無用論。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歷史上很多攪動了時代的人物,盡管被所處的時代熱議,也同樣被后來者熱議。越古的人,火的越久,就如演技精湛的明星,永不過氣一樣。
我想,屈原就是這樣的古人。戰(zhàn)國時代夠古的了,當然他也足夠火,火到穿越古今,火到00后們都時不時地拿他說事兒,寫在作文中以引正自己的觀點。
(二)
因此,我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們是熟知屈原的,對屈原是有準確的評價和定位的,對屈原是有感情熱度的。我的這種想當然也沒什么莽撞的,畢竟現(xiàn)在獲得知識的渠道很多,可結(jié)果卻是我大錯特錯了。
上課講《離騷》,本想對屈原其人其事三言兩語帶過,所以問道:“同學們熟知屈原吧?”結(jié)果,七嘴八舌,這個說“糊涂自殺的”,那個說“寫了一大堆兮啊兮的”,有的樂不可支“給我們帶來三天假啊,哈哈哈”,又有的吃貨說“吃粽子啊”……看到課堂上同學們的歡樂熱鬧,我從心底泛起悲哀,一時間覺得他們說笑著的臉那么地不可愛,沉重得無語。
我想,標簽式學習真是害人不淺,功利化學習更是讓學生們誤入歧途。這不僅僅是對屈原那樣的古人不了解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正因如此,所以,當老師的才擔著重責,才應該從每一節(jié)課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思想意義出發(fā),還原認知的本真。
(三)
的確,學過《離騷》之后,屈原的形象該在學生們心中重塑,這是最迫切的教學目的。
蕙纕,攬茝;芰荷衣,芙蓉裳; 高冠,長佩,繁飾;步蘭皋,止椒丘……好修為常。
出身羋姓王族,學生們大多從《羋月傳》中知道了羋姓,而不是從屈原這里知道,也不能說不是一種現(xiàn)實的無奈。根正苗紅的貴族,“讀萬卷書,走萬里路”,帶著高遠的衛(wèi)國之志周游列國。有學識,有見識,有智慧,有格局,也有高起點,更有熱情!歷史不能假設,若能的話,如果靈修不浩蕩,那么楚與秦孰勝孰負,也難說。屈原不是叛逆者,不是造反派,他是偉大的改革家。
他的投江,不是忳郁邑至極的不可承受,而是眼見白起攻破郢都,楚之大勢已去的與國同亡。
抱石投江,是抱定必死之志。惟有滔滔江水,可以蕩滌世間污濁,洗凈煩惱。汨羅江啊,從此承載了偉大!
(四)
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先導者,思想上大大超出同時代的超人,所以當時代跟不上先導者的腳步的時候,先導者就會產(chǎn)生“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認知,一種無力感必將到來。往往這些都是為了某種主義拋頭顱灑熱血的人,只有這些人才能指引方向,帶領(lǐng)人類社會前進。任何一個時代都必出現(xiàn)這樣的人,如此,社會才會進步。屈原就是這樣的人。
譬如魯迅,也是這樣的人,智者高標。
魯迅什么人吶?你見他服過誰?夸過誰?他夸過司馬遷啊,他夸《史記》是“無韻之離騷”,足可見屈原精神價值所在。
就個人而言,屈原是足夠悲劇的人生,然悲劇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是莫讓世間悲劇重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屈原的精神意義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五)
“同學們,記住一句話:不是什么人都能拿來說笑的。就比如屈原,我希望今后你們再提起他的時候,每一個細胞都能活躍著四個字,那就是‘肅然起敬’。不如此,就是對屈原的褻瀆,而暴露出的則是你的鄙薄淺陋。”
看著學生們慢慢鄭重起來的表情,若有所思的眼神,我心意已足,高昂著頭走下講臺。但不忘敲打一句:“若今后不能以正確的情感提起屈原,請莫說跟吳老師學過語文。”
《離騷》,講得這么累的一課,今天終于結(jié)課了。走出教室的那一刻,我無比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