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初中有才人 竹林聽雨郭自忱
文化信使/時春華 編輯/趙盼
遼寧省北票市北塔初中地處北票的最北部,因地理位置偏僻,這里的人們常說他們守護著北票的北大門。“守護”這個詞,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來說,可能顯得尤為神圣。因為對于他們來說,“守護”不僅是守護一方的平安,他們更要守護的,是孩子們純真的心地、善良的品性、高尚的靈魂乃至那顆渴求知識、力爭上游、孜孜不倦的心。在這些平凡的守護者中,有一位教師與眾不同。說與眾不同,不是因為他的帥氣,而是因為他的才華,這個人就是郭自忱老師。
郭自忱老師1964年1月出生在遼寧省北票市北四家子鄉(xiāng)北四家子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66年,他和兄妹隨父母被迫遷居到白塔子鄉(xiāng)(現(xiàn)稱北塔子鎮(zhèn))。小時候看著父母土里刨食、靠天吃飯的艱辛,他的心里萌生了好好學習,長大后有出息、能捧上鐵飯碗的幼稚、單純卻堅定的念頭。郭老師小時候非常愛學習,愛看課外書。不過,他能看到的課外書可跟現(xiàn)在的孩子們看的那種《中小學生作文選》啦,《演講與口才》啦什么的不一樣,他看的,無非就是一些小人書,大人們翻爛的《薛剛反唐》《呼延慶打擂》之類的評書,還有就是一些民間曲藝之類的線裝書,甚至還有《周易》,用他自己的話說全是雜書。就是這些雜書,給了他最早的文學啟蒙。后來,他接觸到了唐詩,覺得唐詩合轍押韻非常有趣。他崇拜李白,崇拜杜甫,雖然那時候他不懂什么叫韻律,卻能根據(jù)自己對事物的見解,模仿著古詩的樣子出口成章。平時,鄰居們聚在一起嘮嗑,他的那些“疙瘩話”、順口溜讓人們捧腹大笑的同時也暗暗豎起大拇指。他的幽默、風趣和學識讓人們折服,在當?shù)孛耖g有了屬于自己的小小名氣。因為這小名氣,他和教育結了緣。
1984 年,郭自忱走進學校,成為了北塔鎮(zhèn)中心小學的一名代課教師,當教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對知識的渴求欲望更加強烈,尤其對文學。郭老師說,那時候他看文學書是如饑似渴,他首先看的就是學校各個年級的語文書,然后就是學校為數(shù)不多的所謂“藏書”。讓他終生難忘的,是他23歲那年因為機緣巧合,他到沈陽參加了一次關于中國當代文學的函授培訓。那一次的學習,讓他對文學眼界大開,心中的文學夢再次萌動。真的是夢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他本來是數(shù)學老師,連去參加語文培訓的機會都少,更別說去參加什么關于文學的正式培訓了。因為沒有正當?shù)倪M修渠道,這次培訓成了郭老師人生中唯一的一次關于文學的培訓。培訓回來后,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郭老師繼續(xù)當他的班主任,繼續(xù)教他的數(shù)學課,但他對文學的愛好不曾丟棄,對文學的追求依舊執(zhí)著,甚至可以說是癡迷。每逢重大節(jié)日,同學聚會,老人生日,村里人兒娶女嫁的,他都會帶著感慨現(xiàn)場賦詩一首。興趣所致,他把這些人們稱之為打油詩的作品記在一個日記本上,沒過兩年,日記本就記滿了。可惜,在某一年過年收拾屋子的時候,那本日記本被家里人當做廢書本賣了,這讓他心疼了好長一段時間,那可是他的興趣,他的心血啊。唯一讓郭老師慶幸的是,他給他教的37個孩子在畢業(yè)留言冊上的留言,被孩子們珍藏得以保存,那是他花了功夫,費了心思,根據(jù)每個孩子的特點和他對每個孩子的期望做的別具一格的七言詩。
郭老師風趣地說:“現(xiàn)在社會真是好,有吃有喝有電腦。”有了電腦以后,郭老師的創(chuàng)作熱情更高了,再不用擔心詩稿丟了。雖然那時他已經榮升學校教導主任,學生的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運動會、學校藝術化布置、學生勞動、文藝匯演,甚至傳來學生中考的喜報,他都會有感而發(fā),五律、七言絕句、七律、亦或是自由打油詩張口就來,他常用藏頭詩、嵌題詩、頂針和字謎詩來描寫人世間的真善美,贊美人世間的親情、友情、愛情,甚至把許多成語、名人的格言警句和自己真心的祝福都寫進詩里,弘揚正能量,傳播正能量。他用藏頭詩的表現(xiàn)形式,寫了一首《永恒的團隊》的七言詩,把全校44名教師的名字嵌入其中,那不是簡單的名字連綴,那里彰顯的是禮法,是精神,是師德師魂;看到中考考進全市前100名的喜報,他把學校進入名次的七名學生的名字寫進詩中,題為《輝煌光環(huán)》,來表達他作為老師的喜悅;教育局召開鼓舞人心的期初會,他立即賦詩一首《塔林新秀》;學校中考,他寫下七律《中考寄語》;還有《東北方言》《科學飲食抗癌秘訣》《再續(xù)同學情》《中秋快樂》《往事如煙》《永恒的母愛》……帶著一顆詩心,他的生活里充滿了詩情,雖已不在教學一線,但是郭老師的一顆心,一顆詩心始終不曾離開他深愛的校園。在《純粹的語文人》一詩中,他這樣寫到:校際交流搭平臺,龍?zhí)侗彼渲衼怼H咧v臺風采現(xiàn),高效課堂百花開;堅持不懈細活做,認真學習求真才。勤耕互勉攻堅戰(zhàn),躊躇滿志抒情懷。一首小詩,為我們寫出了三校交流,探討高效課堂的風采展示場面,很勵志。為了規(guī)范學生行為,規(guī)范學校管理,他還用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的詩的形式,編寫了《北塔初中學生行為常規(guī)要訣》等。校長譚啟虹見這種編詩誦讀的方式遠比不厭其煩的說教有效,便鼓勵郭老師編一本適合中學生閱讀的校本教材。郭老師不負眾望,很快這本校本教材就編完了,書里包含育人篇、感悟人生篇、傳統(tǒng)節(jié)日篇、國家大事篇、校規(guī)校紀篇等詩稿565 篇,約30000字,書名《竹林聽雨》。
竹林聽雨,多么的富有詩意。那是郭老師的網名,也是他的心志。人世喧囂繁雜,“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抖落一身疲憊,沉醉在雨聲淅瀝瀝的竹林里,傾聽雨的歌唱,在青竹臨風不折,過雨不污的骨節(jié)里,把談一份淡泊、寧靜。竹詞清韻,通過郭老師自然明快的思維自心底悠遠而來,墨香流轉,那種向往,那種心境,是如此的安寧和澄澈。
2016年的9月14日,我曾去北塔中學采訪,時隔一年,再次走進熟悉的校園,翻天覆地的變化令我感慨。在校園里,我能找到許多郭老師詩中描寫的畫面;在學校班級的圖書角,我看到作為校本教材的《竹林聽雨》已經被學生借光;在孩子們的背誦里,我感知到了校本教材的作用,感知到了郭老師詩歌的魅力,深深感慨:北塔初中有才人,竹林聽雨郭自忱。嘔心瀝血為教育,辛勤汗水化甘霖。心系家國和天下,洋洋灑灑寫詩文。正能正量皆入詩,兢兢業(yè)業(yè)鑄師魂。
小鏈接
時春華,女,1992年畢業(yè)于遼寧省朝陽市第一師范學校。今日朝陽網文化信使。愛好文學,熱愛生活,熱衷于傳播社會正能量,2012年起,開始在報刊、網絡發(fā)表文章,并陸續(xù)加入北票市作家協(xié)會,朝陽市作家協(xié)會,遼寧省遼海散文協(xié)會等文學組織。所撰寫的散文、故事以農村題材為主,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行文貫穿知足與感恩,語言樸實接地氣。幾年來,在《川州文藝》等刊物上和《今日朝陽網》等網絡媒體發(fā)表文章500多篇。北票市報特聘記者,有專版《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