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莊稼人不種莊稼的甜美“后果”
—記遼寧省凌源市烏蘭白鎮(zhèn)興民苗木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理事長劉忠民
文化信使/劉春麗 徐廣才 編輯/雅賢
皮膚黝黑,身材矮小,一件帶著條格的深藍色運動服隨意披在肩上,看上去和普通農民沒什么兩樣。這是我們一行人看見劉忠民的第一感覺。但當我們看過了劉忠民的創(chuàng)業(yè)成果,詳聽了劉忠民的創(chuàng)業(yè)經歷,我們都改變了對他的最初看法,并對他產生了深深的敬意。
今年50歲的劉忠民,出生于遼寧省凌源市烏蘭白鎮(zhèn)十二官村。大凌河自西向東流經該鎮(zhèn),凌河兩岸肥沃的土地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烏蘭白人。近年來,在凌源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烏蘭白鎮(zhèn)黨委、政府大力發(fā)展林果業(yè),贏得了“全國大扁杏第一鎮(zhèn)”的美譽。在此背景下,十二官村兩委班子順勢而為,務實創(chuàng)新,按照地方黨委、政府指示,帶領全村人依靠凌河水的優(yōu)勢,除了種植玉米和小麥等傳統(tǒng)作物外,積極發(fā)展林果業(yè)、苗木產業(yè),讓昔日的荒山變成了現在的花果山,讓全村人的致富夢想逐漸變?yōu)楝F實。
生于斯、長于斯的劉忠民,也曾有過瑰麗的夢想:考個好大學,謀個好工作,既能成就自己,也能光宗耀祖,但命運卻和劉忠民開了個玩笑。高考那年,劉忠民只因幾分之差就和大學失之交臂,不得不回村里做了一個農民。因為有高中文化,劉忠民早些年曾在村里擔任相關職務。或許劉忠民是個“不安分”的農民,村里并不輕松的工作沒能鎖住他的心,工作幾年后,劉忠民還是卷起鋪蓋打起背包到外地做起了農民工。
難能可貴的是,劉忠民是個善于學習、善于思考、善于摸索的有心人,他一邊打工掙錢一邊探聽市場,在積累創(chuàng)業(yè)資金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市場信息。經過考察,加上得知這幾年十二官村也在發(fā)展苗木產業(yè),于是,劉忠民決定回村里育苗,發(fā)展壯大苗木產業(yè),在農村這塊原本屬于自己的天地恣意馳騁。
2012年,劉忠民從外地返鄉(xiāng),騰出5畝地開始培育楊樹苗,當年就掙了幾萬元錢。初次育苗的勝利讓劉忠民看到了創(chuàng)業(yè)的甜頭。接下來的這幾年,劉忠民又投資征地培育了梨樹苗、李子樹苗、大棗樹苗、文冠果樹苗、松樹苗、五角楓樹苗、大扁杏樹苗。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管理科學,精心侍弄,銷路暢通,劉忠民的樹苗都賣出了好價錢。
劉忠民是個重感情的人?;剜l(xiāng)這幾年,不但自己發(fā)展苗木產業(yè),還帶動鄉(xiāng)親一起創(chuàng)業(yè)致富。說起這些,鄉(xiāng)鄰們對劉忠民贊嘆不已。為改變一家一戶的自產自銷模式,形成規(guī)?;a和銷售。2015年12月,劉忠民帶領十二官村7戶農民共出資60萬元組建了興民苗木種植專業(yè)合作社。成立合作社之前,村里苗木品種單一,不能實現科學種植管理。合作社成立之后,劉忠民帶領合作社成員引領全村乃至全鎮(zhèn)的苗木農戶實現了品種多元化。目前,他們這里不但培育了蘋果樹、大扁杏、南國梨、棗樹、李子樹等各種果樹苗木,還有文冠果、五角楓、山杏等荒山綠化苗木。今年,他們還增加了松樹、側柏、榆葉梅等城鎮(zhèn)綠化苗木。
劉忠民告訴筆者:“以前我們農村的土地都種植玉米、小麥,每畝產值不足千元。如今,通過調整改為種植苗木,利潤成倍增長。從一年的實際收入看,戶均增收一萬五到兩萬元。我們家50畝地先前全部種植玉米,收入不了幾個錢。2013年,我開始嘗試種植苗木,種植結構轉型后,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非??捎^。”
經過近一年的快速發(fā)展,興民苗木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已經由原來的7戶發(fā)展到現在的20多戶,種植面積由原來的十幾畝發(fā)展到現在的近200畝。目前,無論是苗木種植面積,還是苗木存量,興民苗木種植專業(yè)合作社都是烏蘭白鎮(zhèn)苗木行業(yè)的領軍者。
機遇偏愛那些早有思想準備的人。如今,劉忠民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苗木的銷售上。通過參加凌源市和朝陽市多地的苗木招投標活動,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為拓展國內市場,合作社還通過與經紀人合作的方式,把李子苗等苗木遠銷到云南、貴州等地,棗樹苗也被經紀人推銷到了新疆市場,并贏得了當地種植戶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