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題記
讓愛像花兒一樣綻放
—— 記龍城區(qū)七道泉子鎮(zhèn)鐵匠爐村村民吳英華二、三事
文/宋文龍 編輯/趙威
引 子
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nóng)村婦女,但她卻用博大的胸襟和一腔大愛,用她那柔弱的雙肩,擔起了命運多舛的家庭重擔,除了贍養(yǎng)年高體弱的公婆外,還侍候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的叔公公達8年之久,已過而立之年尚未成親的小叔子,也和哥嫂生活在一起。近日,記者隨同區(qū)婦聯(lián)干部一起,慕名采訪了這位普通而不平凡的善良女性——七道泉子鎮(zhèn)鐵匠爐村村民吳英華,她用心存大愛的樸實言行,抒寫了一個美麗的愛的神話。
年逾不惑的吳英華,衣著樸素,中等個頭,兩鬢間已長出了絲絲白發(fā),眼角間也布滿了魚尾紋,言行舉止,令人感到親切、自然。提起她的名字時,無論是村干部,還是鄉(xiāng)鄰們,沒有一個不夸贊她的,都說她賢惠孝順,心靈象花兒一樣美麗——
命運多舛的家庭,走進了一位善良女兒
吳英華一家六口,除丈夫和女兒外,還有年逾古稀的公公、生活不能自理、無兒無女的叔公公和因家庭貧困、已經(jīng)30多歲沒能成家的小叔子。前些年,幾代人一直住在上世紀70年代建的幾間土房內(nèi),生活十分困難,但一家人你敬我愛,雖然苦點,生活得卻十分甜美。“2011年,在各級政府的關(guān)心幫助下,加上我們夫妻倆多年打工攢下的積蓄,建了3間北京平,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啦。”吳英華心存感激地對記者說道,接著,她娓娓地向記者道出了她那看似尋常卻十分感人的動人故事——
24歲那年,年輕貌美的吳英華懷著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同于鳳軍結(jié)為連理,嫁到了于家,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兩位老人身體多病,長年累月靠吃藥維持,吳英華沒有因此嫌棄老人,照顧老人十分細心。婆婆患有肺氣腫,每年要犯病兩、三次,每次都是兩個多月臥床不起,伺候多病的婆婆,承擔家務(wù),成了她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可寒來暑往,日復(fù)一日,一晃四個年頭過去了,無情的病魔還是無情地奪去了婆婆的生命,婆婆生命垂危時,緊緊地抓住吳英華的手,萬般不舍地說:“這輩子,能攤上你這么一個好兒媳,死也知足了,就是苦了你呀,我走后,還得辛苦你把我那多病的老頭子照顧好哇!”淚流滿面的吳英華一個勁地點頭,婆婆帶著欣慰和滿足走了,吳英華決心振作起來多賺點錢,讓公公安享晚年。
可是,“屋漏偏逢連天雨”,公公突然間又患了腦出血,一下子癱倒在病榻上,吳英華又四處借錢,為公公尋醫(yī)找藥,經(jīng)過一年多的悉心治療,公公的病終于有了好轉(zhuǎn),但欠下的外債,壓得她和丈夫透不過氣來。于是,她勸丈夫外出打工,一個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擔!她帶著年幼的孩子,在忙完家務(wù)和地里的活計外,忙里偷閑地批些饅頭走村串戶地叫賣,雖然每天只能掙幾塊錢,但吳英華卻十分知足。幾年下來,總算把外債還清了,小倆口省吃儉用地日夜忙碌著,決定再奮斗幾年,多攢點錢,把房子翻蓋一下,幸福地憧憬著未來的幸福生活。
久病床前有孝女,她用孝字抒寫了愛的神話
誰知,好景不長,叔公公又因患腦血栓病倒了,老人無兒無女,雖說是村里的“五保戶”,但吳英華還是毫不猶豫地把老人接到了自己家里,拿出好不容易攢下的準備蓋房子的錢,為叔公公開始治病,悉心照顧老人。叔公公因病大小便失禁,她毫不嫌棄,不顧忌女人家的羞澀,像對待親生父親一樣,把老人收拾得干干凈凈,每頓飯都親自喂給老人吃,有一口好吃的也總是留給兩位老人,左鄰右居的鄉(xiāng)親們十分心疼地對她說:孩子,可別把身子骨累垮了,否則,這個家就完了。
但是,十分要強的吳英華并沒有被接踵而至的生活困難嚇倒,她堅信老人的病一定能治好,生活不可能總是“陰雨天”沒有“陽光”!轉(zhuǎn)眼又是六年多過去了,一天,吳英華剛給叔公公喂完飯,老人突然間緩緩地坐了起來,瞬間發(fā)生的奇跡,令猝不及防的吳英華頓時淚如雨下。如今,在吳英華的悉心照料下,兩位老人的身子骨雖不硬朗,但卻一天比一天好了起來。這時,因家庭困難,已經(jīng)30多歲仍然沒有成親的小叔子,又來到了哥嫂家,就這樣,一家?guī)状?,在已?jīng)破爛不堪的幾間土房內(nèi),幸福地生活到了一起。兩位老人逢人便夸兒媳的好處,小叔子總是夸嫂子比親姐姐都好。望著日漸憔悴的妻子,丈夫于鳳軍心疼得心里直流淚!在父母的熏陶下,一天天長大的女兒十分懂事,總是幫著媽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活,成了媽媽的“小幫手”,望著懂事的孩子,吳英華內(nèi)心十分欣慰!
在困難面前,吳英華切身地感受到了社會大家庭的溫暖。村領(lǐng)導向上級有關(guān)部門反映了吳英華一家的情況,多個部門和社會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愛的援手,幫助建了寬敞明亮的“北京平”,又為她申請了困難救助和低保補助,使這個命運多舛的家庭,在愛的陽光雨露下,開始有了轉(zhuǎn)機。
她的人生之路,灑滿了愛的陽光
孝,天之經(jīng),地之義,民之行也。這是清朝康熙大帝說的一句話。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如今,吳英華仍然用樸實的言行,默默地照顧著兩位老人。采訪時,不善言辭的兩位老人,對吳英華直豎大拇指,說她是比親閨女還親的好閨女。吳英華則莞爾一笑,隨意地說,這都是作為女兒應(yīng)該做的。
采訪時記者得知,吳英華已經(jīng)36歲的小叔子于鳳海,談了一門親事,兩個年輕人正在談婚論嫁。吳英華現(xiàn)在村里擔任中心戶長,工作干得十分出色。
——“吳英華在村子口碑極好,一提起她,村民們沒有一個不豎大拇指的,她家里雖然困難,卻從不向村子提條件、要照顧,有時村子通過各種渠道給她一些補助,她也總是再三推托,說不給政府添麻煩,心眼特別好,真是令人肅然起敬。”鐵匠爐村黨支部書記于文春激動地向記者介紹說。
——“吳英華這孩子心眼好,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人家老于家則是久病床前有孝女,真讓人羨慕。”一位村民老大娘感慨地對記者說。
——“我媳婦能干賢惠,是一位難得的好女人,要不我這個家早完啦,真是我前輩子修來的福呀。”吳英華的丈夫于鳳軍一臉真誠地道出了他的心里話。
近年來,吳英華先后榮獲了“中華孝老敬老之星”、“朝陽市道德模范”和區(qū)婦聯(lián)、文明辦授予的“好媳婦”、“標兵戶”等多項殊榮,在自己的人生履歷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采訪結(jié)束時,吳英華對記者說,她決定選擇一項投資少的致富項目,多掙點錢,為小叔子娶上媳婦,讓兩位老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望著這位如同鄰家妹子布滿生活閱歷的清秀面龐,記者在心里默默祝福:愿她好夢成真,在灑滿愛的陽光路上,一生平安幸福!